一说起“青春期”,很多父母不是唉声叹气就是直摇头,如果当一个家庭的移民适应阶段又恰恰遭逢孩子的青春期,那又会怎样呢?
移民的适应期有多长?
三到四年,这是底线。为什么加拿大政府把入籍时间确定为四年住满三年?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没有三年扎扎实实的柴米油盐、衣食起居、乡愁混合着新愁的日子,新移民是无法真正适应一个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的。如果这三年你不是拼着把牢底坐穿的勇气一口气住下来的,那你的适应期就得往四年、五年的年头儿上看齐。
那么孩子的青春期有多长?
13岁到16岁之间,其实17、18岁青春期也没有结束,但16岁往往是达到了一个峰值。移民适应期的困顿和前路漫漫的艰辛与青春期的迷茫和左冲右撞的探索叠加在一起,这个家庭大抵过的是“烽火连三月”外加“鸡飞狗跳墙”的生活。而往往很多家庭选择移民登陆的节点恰恰是孩子青春期的起点或青春期的上升阶段。孩子读完小学,12岁是青春期的起点,家长考虑这个阶段移居加拿大,孩子有了扎实的中文功底,到加拿大来读中学啥不耽误。也有孩子上完初一、初二,正值青春期趋向峰值阶段,这时过来家长认为有了一定的数理化基础,到加拿大这个数理化白痴成群的国家,孩子会更加出类拔萃。但很少有家庭把青春期,这个孩子一生中转折与变化阶段的特殊性考虑进去。因为大多数中国父母关注孩子学术进步、技能培养远远超过关注孩子内心的变化和成长,后者甚至常常被忽略。
就这样,一无所知却满怀憧憬的孩子和知之甚少却充满期待的父母一起来到加拿大这片土地。对孩子来说,繁重课业的枷锁彻底解除,中学生活基本类似于国内大学的范儿:没有班级、没有教室,虽然只是学校走廊上一个小小的密码锁LOCKER,却大大满足了他对拥有私人空间的强烈渴望,毕竟父母的手再长也够不到这里。老师不再疾声厉色,天天GOOD挂在嘴边,孩子如沐春风。即便一两次不完成作业也不会有被赶出教室、请来家长的待遇。各种俱乐部敞开怀抱、做足宣传攻势欢迎着新同学。孩子次感觉到了“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自由,他的各种曾经被繁重课业压抑的潜能连同梦想混合着青春期的荷尔蒙一时间“井喷式”地被激活并爆发了。处于刚刚开始探知自我阶段的孩子,对迥然不同的学习和生活是一种毫无芥蒂的接纳与吸收。
移民的适应期有多长?
但父母却大不一样,孩子处在青春期的大多已经人到中年,不是抛家舍业就是痛下决心来到这片土地,已经根植于心的理念想要转化远远比孩子费劲。尤其大多数家庭的期望就是冲着培养孩子,认为只有把孩子培养到出人头地、功成名就才不虚此行。于是立足未稳,语言关还未过,就到处打听IB班怎么进,常春藤名校怎么申请,然后带着孩子游走于各种名校申报的励志讲座,期待着给孩子既洗脑、又洗心。初来乍到,懵懵懂懂的状态下孩子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并不等同于他能一直如此乖巧地接受。有,他的自我意识突然觉醒了,他开始请父母进他房间前要敲门时,他也开始对父母的安排说NO!而你所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告都一律被视为喋喋不休并招致更强烈的反弹。做父母的大多一时间被震撼地缓不过神儿来,真可谓悲愤交加,仿佛十几年的心血在一个“NO”里面化为乌有,更多的冲突就此拉开了序幕。
移民适应期的父母,即便衣食无忧,自己也还在适应过程的种种挑战中,尤其语言的障碍,让父母和学校的沟通远远比不上像国内那样对孩子的情况了如指掌,这个时候更多父母就只能根据孩子的所有表象判断他的得失。孩子的成绩、孩子或大或小的进步几乎都成了父母生活和幸福指数的晴雨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追求完全堕落到“喜孩子所喜,悲孩子所悲”,孩子的任何风吹草动都能掀起一个家庭的惊涛骇浪,威力堪比振翅就掀起热带风暴的南美蜂鸟。更多父母可以忍受移民生活的种种困难和适应过程中的不如意,却无法忍受孩子的学业不精进,技艺不突出等种种负面结果。无论是举家而来还是一家两制(分居在中国和加拿大)的父母们,心里或多或少都藏了为孩子而做出巨大牺牲的悲壮。平时这种悲壮可以“隐”而不发,但是当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低于预期时,父母的悲壮便直接转化成悲愤倾泻而出。正在探知的孩子,青春期那不会轻易屈就的骄傲可以面对自己偶尔马失前蹄的失败,却不愿面对父母天塌地陷般的绝望。于是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表现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且一触即发。
中国父母更强调要孩子专注学术
中国父母更强调要孩子专注学术,孩子却在各种CLUB里面寻求发展;父母用过来人的眼光直接洞视到事情的结果,孩子一定要花费时间体验过程;所有冲突中激烈的莫过于对网络的使用和对电脑游戏的把控。除了老师会把部分作业放到网上可以给孩子们一点名正言顺的理由外,其余一切和电脑亲近的行为都被父母视作洪水猛兽。网络时代长大的孩子,网络就仿佛他们的半条命,社交媒体上的一举一动都牵扯着他们的神经。手机取代部分电脑功能,让很多孩子或坐或卧都离不开手机。电脑游戏更是大多数父母完全无法接受的,打电脑游戏和不学无术在他们心里完全可以使用一个定义。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不是只会逆来顺受,或者如童年时代被父母的威严震慑住而诺诺认错。经常是做父母的打压有多激烈,他的反抗就有多强烈。曾经有一位妈妈说,当次听到孩子冲她吼时,简直就是末日来了。到底“青春期是移民的死穴,还是移民是青春期的陷阱?这比屈原”天问“还纠结的困惑让很多父母焦虑不堪。
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就不适合移民了吗?
当然不是,只是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建设。父母需要的学习和调整几乎伴随孩子青春期的全部过程,这个过程中父母在不断地调整甚至放下自己的标准。任何冲突一旦处于爆发的边缘,如果不想家里硝烟四起,做父母的一定要鸣金收兵,率先妥协,青春期的孩子是没有倒档的飞机,你不要指望他会退让。无数妥协叠加在一起,父母的期望节节溃退,不得不给孩子自我意识的成长让路。因为不管你认可还是不认可,青春期的孩子,他就那么汪洋恣肆的在父母渐渐老去的生命中绽放,从个头与你比肩的那一刻到需要你仰视的高度几乎是不知不觉中的改变;但你对他的所有行为从居高临下的审视到平心静气的欣赏却是一个何其艰难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