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国家——以及迄今为止还由西方文化主导的国际场合,男女观已发展到了“非礼勿言”的严谨程度,并衍生出两个禁区:
首先,在工作场合,绝不能随意评论同事或在场任何女性的容貌,也不应当着女士的面,评论其他女性的容貌。这一准则实际上就是限制男士说对方好看或容光焕发,或其他带性别含义的字眼,等等。
第二,在公开场合,只要彼此间不存在能堂而皇之拿上桌面的特殊关系,也不能评论女性的容貌。简言之,就是不能随便说对面的甚至是远处的女人漂亮。
在中国,虽然大家现在对“颜值”念兹在兹,还没形成西方式的“政治正确”,不过平心而论,数十年前,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并没有现在这种社会气氛。在革命的旗帜下,妇女的性别色彩其实是被抹去的,梳妆打扮、描眉粉黛都是禁忌。再往前推,祖宗留下的传统伦理也认为,动辄对人的外表评头论足是不尊重、不礼貌的,不管对方是男是女。
这也能从反面解释,“帅哥美女”为何满天飞。某种程度上,这是因为衣食之忧解决后,随着社会风气日渐开放,中国人开始开发和追求自身的美。他们多多少少地受到18、19世纪欧美文艺的影响——小说中的骑士贵族,无论在宴会上还是街头遇到举止优雅的女士,都会躬身施礼,大赞对方容颜;迪士尼影片里的王子,见了公主也多是这个模样。
西方的习俗演变到今天这样,其实也历时未久。20世纪,女权运动为追求妇女的平等地位,方方面面都要求和男人一样。女权主义者指出,男女不平等的表现之一,是社会习俗将女人“物化”,即将女人化为没有灵魂和能力的物件,选美比赛就是女性屈从地位的表征。这个说法从开始的被不以为然,到今天获得较广泛的接受,不可随意称赞女性容貌,便是以此为理论基础。另外,评论女性容貌,往往被视为性骚扰的前兆,从而日渐成为禁忌。
禁止公开称赞女性容貌,已到了不问动机、只看事实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白宫发言人特别强调,奥巴马向哈里斯道歉时,说总统“没有任何贬低检察长的职业成就和能力的意思”。真是辛苦的自辩!哈里斯的发言人则回应说:“检察长和总统是多年好友,他们昨天电话交谈愉快,她也会坚定地继续支持他”。可见,这种风波在当事人自己看来,颇为无事生非,尽管如此,这两个公众人物仍需公开表演一场道歉戏,以对大众抑制不住的维护政治正确的卫道士精神有所交代。
不管你喜不喜欢这个习俗,不当面评论女性容貌,已成为社交上的“国际惯例”。出门在外,别这样做,否则极可能自讨没趣。话说回来,这确实也有利于抑制男人在有女士在场的公开场合,大讲“黄段子”的行为。后一点,在目前的中国其实十分普遍。